很难想象,创始人IP和公关水平堪称业内顶流的小米,也会迎来“史上最艰难的时刻”。
继小米Su7 Ultra首批交付不久,连续爆发#限制马力、#挖孔前盖无通风效果 两条大舆情之后,这几天热度不仅没有随着小米公开道歉加“赠送积分”消散,反而大有升级趋势——小米Su7 Ultra准车主要求#无损退车,据称维权群已超300人。
表面上看是小米汽车的“用户预期管理失误”,本质上是小米品牌基因与高端汽车市场底层逻辑的致命错配
前舱盖挖孔,是赛车和超跑的一个标配。自小米Su7 Ultra亮相,其机盖上的三个椭圆形镂空孔就备受关注,官方宣传其有空气动力学设计,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可降低风阻、辅助散热、增加下压力,且完全复刻原型车设计。
关于挖孔争议,小米汽车的底气很足,不是虚假宣传,只是表达不够清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面对车主不满,小米汽车第一时间致歉,并拿出解决方案:愿意对未交付的订单,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和选配锁单的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人民币2000元)。
但是“米粉们”认为根本没有做到物超所值,本来是想从小米汽车身上“薅羊毛”,结果发现小米汽车把我当豪车车主“割韭菜”
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Su7 Ultra的传播仍停留在参数内卷,而豪华品牌的核心是“不可量化的尊严感”,小米不仅没学会,还亲手把它揉碎了。
距离3月29日小米SU7高速事故致3人遇难事件已经过去快两个月了,官方迟迟未公布调查结果。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会在十日内作出。但在特殊情况下,这一时限可能会有所延长,最长不超过六十日。
如果退车维权潮继续扩散,不仅是销售和交付面临危机,更严重的是证明雷军IP无法与舆情形成有效对冲,这可能导致其口碑塌方。
如果329事故调查指向车辆设计缺陷,或者小米汽车夸大智驾功能,小米股价将面临断崖式下跌,供应链伙伴的账期博弈、渠道商的观望情绪将形成连锁反应。资本市场可以容忍手机业务的利润率下滑,但绝不会对汽车安全丑闻保持耐心。
此次旷日持久的舆情危机,本质是小米汽车从“性价比发烧友”迈向“高端玩家”的必经阵痛。雷军若仍用手机战场的经验降维打击,只会让小米汽车沦为“大号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