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一株株碧绿色的谷子垂下弯弯的谷穗,一块块平整的农田孕育着又一年的收获,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壶流河两岸满是沉甸甸的希望。
蔚县地处恒山、太行山、燕山三山交汇处,具有南部深山、中部河川、北部丘陵的典型地貌特征。其中,中部河川地带有壶流河及其支流清水河、安定河横穿而过,因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被誉为著名的京西“米粮川”。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植谷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以前。据《蔚州志》记载,早在700年前,蔚县黄小米即被列为“四大贡米”之一。
近两年,蔚县抢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重大机遇,以谷子等杂粮为主导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禀赋,全力打造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和竞争能力突出的“京津冀优质杂粮产业谷”。建设以来,产业园大力实施科技兴园工程,强政策、优服务、聚要素,从技术模式革新出发,着力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开展新品种引进和现代种植模式试验,推广高产技术,促进绿色发展,打造产业链集群,撑起了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天地。
有的翠绿,有的墨绿;有的略高,有的稍矮;有的已经垂下长长的谷穗,有的才刚刚吐穗。在蔚县南杨庄乡牛大人庄村130亩的谷子新品种试验基地,42个来自国内谷子主产区的品种已在田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我们在产业园建设中精选国内谷子主流优质品种,在同一块基地用同一种模式种植,就是要用让农民看得见的方式筛选出适合当地的种植品种。”该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李宏宾说,蔚县农民传统种植的谷子品种近年来出现退化现象,要重振产业首先就要通过实地试验逐步改善品种结构。
从播种到收获,这片基地每个品种谷子不同阶段的生长数据都会被工作人员及时观察记录。李宏宾介绍说,谷子秋后成熟不仅要测产,碾米后还要用“同一碗水”“同一口锅”标准一致的方法煮饭比试。“地域适应性强,综合表现好的品种自然会受到种植户的欢迎。”通过产业园这两年引进品种试验,以点带面,“金苗K1”“张杂谷”等品种已经在蔚县一定范围内推广开来。
而在开展品种试验的同时,为给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开出综合良方,产业园还建成多个试验基地。其中南岭庄乡南岭庄村240亩示范基地主要试验展示谷子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每亩谷子株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区域以两行谷子间隔一行大豆、两行谷子间隔两行大豆、两行谷子间隔四行大豆等模式进行试验。
“我们创新开展谷子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主要出发点是让谷子不减产,多收一季豆。”蔚县农业科技特派员赵帅说,因为大豆植株较低,可以给高密度种植的谷子形成风道,有利于保证谷子的生长和产量。而且种植大豆有助于养地,试验出最优比例后,次年两种作物可彼此交换带状位置,实现就地轮作,从而保证总体种植规模。
位于代王城镇四村的示范基地则主要开展种植技术创新试验。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崇维良的话说,“产业园开展多项试验目的就是让农民比着选品种,学着技术干,让新品种和新技术成为农田里的新质生产力。”
此外,为了种业自主创新,产业园已经建成谷子、大豆种质资源库,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保存优质种质资源,并于下一步与科研团队合作开展抗逆、抗病、高品质品种选育。
“过去种谷子,我们一般不覆膜直接播种。”宋家庄镇郑家庄村村民邢春锋今年种了8亩谷子,他说这两年开始采用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保墒效果好,还省了间苗和除草的工夫。”
而且,邢春锋家的谷地在留种和用肥上也有了改进。“因为客户购买专门要这个米,我们还一直保留着原来的品种。”邢春锋说,之前用的种子就是从上一年收回来的谷子中留出一部分,“这两年在秋天收谷子时,我们会在田里选出具有优良品种特性、整体偏大又籽粒饱满的谷穗单独收回来,再截取顶端三分之一留作第二年的种子。”
这些新技术简单又实用,已经给邢春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前几年,这个老品种亩产能到400斤就不错了,这两年一般都能到600斤左右。”
在南岭庄乡南岭庄村,蔚县旱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1000多亩谷子不仅采用了种植新技术,而且还种上了新品种。合作社理事长王宝山说,之前种地基本上是粗放管理,现在在亩株数、施肥用药等方面都更加科学精细。“原来的品种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现在选用新品种,再配套新技术,亩产轻轻松松就能上千斤。”
而全县小农户、种植大户和合作社普遍踏上的增产增收道路,正是蔚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广转化新技术所铺出来的。据介绍,这几年蔚县制定了《优质谷子生产技术规程》《谷子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生产技术规程》等多项地方标准,实施谷子产业提升工程,加大技术推广指导力度。
而且在新技术推广中,产业园还配套相关政策措施,比如对连片种植200亩以上采用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生产技术的经营主体,给予每亩200元的奖补。
“我们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的谷子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集成缓控释肥、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新技术于一体。”赵帅介绍说,运用这一技术可隔断土壤中水分蒸发途径,既保墒又保温,而且减少了耕作次数,使土壤保持较好结构,减少容重增加。“同时,我们配合宽窄行间隔栽培技术,可将谷子亩株数增加到2.5万~3.5万株。采用系列技术措施后,谷子亩均能实现增产200~300百斤。”
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有效促进了增产增收,但如何高效回收地膜也成为广大农户面临的新问题。
对此,王宝山深有感触,“残留在农田里的地膜多年不能分解,不仅会破坏土壤结构,还会影响种子发芽率和作物生长。”农民传统的回收方式是等秋收后,对田间破损的地膜进行捡拾,但这样一方面费工费力,另一方面回收不完全,而且收回的地膜夹杂秸秆等杂质,又会产生新的垃圾。
“其实,作物长到五六十厘米高后,就不再需要地膜的保温、保墒和控草作用。”王宝山说,相对于秋收后的残膜,这个时候地膜还是半残膜,全部回收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如果能有一种机器,从田间驶过不破坏作物,还能将地膜收回来就好了。”
有了想法,喜欢钻研的王宝山很快就订购了相关机械设备,在自家院子里搞起了“研发”。很快,“研发”工作就得到产业园支持,“农民专家”和农机研发机构达成合作。目前,由四个窄窄的车轮高高撑起的地膜回收机已初具雏形。
在支持新机具研发的同时,产业园还以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探索转型路径。在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高效利用方面,大力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在绿色防控方面,建设谷子、大豆绿色防控示范区1万亩,辐射带动10万亩,实现园区内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85%。在推进农业固碳减排方面,通过采取高效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应用等措施,降低了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李宏宾说,产业园还制定了《谷子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规程》,对谷子绿色种植方式进行规范。在推动种植模式革新的同时,园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科研平台,大力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发展壮大,在吉家庄镇农产品加工集群的基础上,开展小米大豆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食品深加工孵化加速及产业化落地,并开展品牌建设与培育项目,叫响农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同时,为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产业园建成恒温仓储设施25座,提升了分级分拣,初加工能力,建起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并通过打造乡村精品旅游路线、培育旅游IP、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让当地农特产品和美食文化通过多元途径向外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