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比一年好,期望今年产量再上一个台阶。”夏末初秋,达茂旗蒙盛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永旺和技术人员钻进马铃薯田,拨开茂密的枝叶,仔细检视茎秆。田间绿浪翻滚,马铃薯花随风摇曳,酝酿着丰收的希望。
这片蓬勃生长的土地,是位于达茂旗石宝镇红井滩村的千亩马铃薯示范区。包头市农牧科学研究院马铃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王思明站在田埂上,指向连片的农田介绍道,这1500亩示范田共实施三大内容:技术攻关区进行测试密度试验和新型肥料试验;评比展示区筛选优良品种,展示“优控全追”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区则重点示范推广马铃薯抗旱节水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达茂旗位于后山地区,水资源相对欠缺,因此我们进行了‘无底肥’种植实验。”王思明介绍道,这样每亩能少施40公斤底肥,再应用一些微生物菌剂,能在减少化肥用量的同时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实验效果较好,预计平均单产水平比周边区域高5%。此外,示范区还新增了管式土壤检测仪,这套仪器的探头每半小时自动检测地下水分含量,数据可实时回传至技术人员的手机APP上。“过去种植户靠经验看墒情,现在靠数据精准指导,我们能更科学地指导种植户进行水肥管理。”王思明说。
技术的落地离不开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指导,卢永旺对此深有感触。从2009年开始种植马铃薯,到如今带领合作社建成千亩示范区,他亲历了马铃薯产量的一路攀升。“通过新技术试验和技术人员指导,从最初的亩产3吨,到去年突破5吨,今年期望再创新高。”卢永旺表示,这几年每年技术人员都要深入大田,从耕地、整地到拌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控,提供全链条的技术服务。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合作社应用多项绿色技术。科学的投入带来了直观的效果,“地里几乎看不到毛病,植株健壮得很。去年产量在全旗来说也是领先的。”有了专业的技术支撑,卢永旺深切体会到科学种植带来的综合效益。“不仅是增产,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土地,实现了真正的节水减肥,种田变得更专业。”
这1500亩的示范田未来还要辐射带动周边,将实验的技术推向更广阔的田野。“曾经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亩产仅8000斤左右,而新技术应用后增产超20%。”达茂旗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丁强表示,达茂旗今年种植马铃薯面积在4万亩左右,下一步将主要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在现有适宜地块推行精细化管理。通过这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期望达到马铃薯单位面积的提质增效,让广大种植户在土地上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微风吹过,由于先进技术的科技赋能,曾经的“山药蛋”正变身“金豆子”。收获季节,这片土地上沉甸甸的马铃薯正见证节本增效的试验成果,铺就科技兴农、薯田生金的乡村振兴之路。
(编辑:吴存德;校对:霍晓霞;一读:张飞;一审:张燕青;二审:贾星慧;三审:王睿)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包融媒)”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